熱處理時開裂變形的分析:
一般來講,鋼鐵熱處理變形除在爐中加熱時因自重產生變形(蠕變)外,其余開裂變形基本與內應力存在一定的聯系。
內應力如果進行粗略來分恒盛爐業覺得一般可分為如下幾類:
熱應力、組織應力、鑄、鍛、機加工等靠造成的內應力
在此主要討論熱處理過程的內應力,主要有熱應力與組織應力。
熱應力主要出現在加熱過程與冷卻過程,而組織應力一般主要出現在淬火末期。
按熱處理從淬火開始的順序進行一些簡單分析:
一、加熱過程中的應力
淬火加熱過程無疑是熱應力為主,在加熱過程中有開裂與變形的概率,熱處理中用分級加熱(較詳細說明,以二級預熱來說明)。
1、一級 預熱溫度的選擇
一般來講,熱處理時用500℃-650℃做為第一級預熱。其目的何在?
機加后的工件如果是軸,則其直線度、振擺均較好。但這只是因為在機加過程中所受的加工力與工件的內力平衡而已,并非工件內不存在內應力。即機加工過程中,打破了坯料時的應力平衡,而產生了新的應力平衡。
眾所周知,一般來講鋼鐵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,如果溫度升高到一定的溫度,工件在加熱過程中的熱應力與機加引起的內應力可能產生疊加,超出材料的屈服強度,致使工件產生畸變。
設想,如果在材料的彈性極限內進行加熱(彈性極限應該也隨著加熱溫度的升高而降低),工件原存的內應力就會釋放,此時會發生工件有規律的彈性變形,避免其高溫加熱產生的因內應力超出屈服強度引起的畸變為好。經過試驗認為,大部分材料的加熱的彈性范圍為450℃-650℃之間,因此選用此溫度范圍為第一級預熱。
2、二級預熱溫度選800℃-890℃,目的何在?
主要是此為晶格轉變積蓄能量,避免在相變時巨大的內力引發工件的畸變。所以在AC1左右進行預熱是必要的,一般為提升加工效率,將預熱溫度提升到AC1稍高溫度。
3、加熱過程中應力分布分析:參閱相關資料,有非常詳細的各種說明,這里不一一祥敘。
二、冷卻過程的應力
從高溫冷卻下來到達BS點之前,必定伴隨著熱應力,因此出現了多種的淬火工藝,如分級淬火、邊角預淬火、邊角擦油或水、預冷淬火等,其目的是圍繞著熱應力進行的。
當溫度到達相變點時,出現了組織應力,為減小組織應力出現了等溫淬火、引上恒溫處理、馬氏體分級淬火等。
為減小冷卻過程中的應力,出現了上述淬火方法的組合,稱為復合淬火等。
三、減小熱處理變形與開裂的總則
1、均勻加熱
2、均勻冷卻
如此而已,至于實際當中形形色色的方法,均為達到上述目的而進行的。如:堵孔、包邊及尖角、角倒圓、塞石棉、掏料等等。
四、尖銳邊角是所有開裂的罪根禍首嗎?
恒盛爐業(王云)覺得內應力過大是造成工件變形與開裂的罪根禍首。
如果大件熱處理(一般在調質淬火后期或調質回火前后),其根本原因在于熱應力的過大,裂紋起始于工件心部或接近于心部。有資料驗證,在大件外部加開小槽進行淬火,結果裂紋并不沿著開槽處開裂。這說明,為避免大件調質開裂,采用表面光滑過渡,增大圓角等均屬藥不對癥。此類件如果可能,加強心部的冷卻是防止開裂的有效著法。當然大件有夾雜、氣泡、發紋與之同在,在熱前進行探傷是有必要的,也是避免開裂的工作。
五 高淬透性鋼真的不能水淬嗎?
類似D2材料,如40*30*30mm的料,進行正常奧氏體化,然后水淬,認為開裂的人應該會占大多數。不過試驗證明,如果冷卻操作恰當,一樣不會開裂。此類如10mm的小件,可以水中一直冷卻到室溫而不裂,皆因其均勻冷卻之故。當然此類操作不建議普通操作者進行。
六 總結(參考熱處理專家耿建亭意見)
如同第三條介紹,但如果不能均勻加熱與冷卻怎么辦?
請仔細分析工件變形與開裂是何種應力造成,用熱應力、組織應力在一定范圍內是相反的原理,適當人為增加反向應力,使熱應力與組織應力的疊加應力互相抵銷,則變形小矣。如大和久重雄認為,不預熱進行淬火,可減小變形一致,但此方法不是萬能的,在有些場合會造成相反的結果。
以上就是關于熱處理時開裂變形的分析的具體說明,如果還有疑問,歡迎您來電咨詢,我們為您持續更新更多相關說明,您可以關注我們網站了解更多資訊。